苏州博物馆
继香山饭店、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中银总部之后,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自己的故土中国设计的第四件作品。和中银总部一样,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和自己儿子的公司——贝氏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完成的。
苏州博物馆鸟瞰
从很多方面来说,这是贝聿铭有意给自己的老家苏州留下的一座文化遗产,内里有古迹珍宝,又有颇具区位的现代艺术收藏。苏州博物馆基于中国传统,规模不大,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选址在历史城区,并紧邻著名的拙政园,规划上有很多限制。
博物馆有81,000平方英尺(7,500平方米)的展览空间、一个200座的礼堂、引人注目的纪念品商店、办公区域、一间研究型图书馆和研究中心。
苏州博物馆 总体布局
苏州博物馆可以说是为了这个由运河贯通、曾被马可波罗拿来和威尼斯相提并论的水城——苏州量身定做的。
苏州博物馆 首层平面图
苏州博物馆 二层平面图
馆内的中央花园、池塘和茶亭相互辉映,和当地的园林地形(贝氏家族也曾拥有一座园林—狮子林)呈现一系,却又没有丝毫模仿的痕迹。灰白相间的结构也和苏州整体风格统一,又有明显的现代性。
苏州博物馆,比贝氏其他的文化建筑都要显得更加小巧精致,坐落于古城历史核心区,成功地扮演了传承历史、开拓未来的角色。
苏州博物馆夜景
公元前514年,即春秋年间,吴王阖闾建都阖闾城(苏州古称)。京杭大运河修成后,苏州占据了主要商路上的战略地形。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,苏州始终是一个工业和商贸中心,距离现代国际大都市上海不到40英里(64公里)。“从某种意义上说,苏州可以和威尼斯或者佛罗伦萨相媲美,”贝聿铭说,“它也曾被称为‘东方威尼斯’。令人惋惜的是,运河的一些部分已经被填埋了。15年前,就有人来找我想要我在苏州做些什么,算起来到现在来来去去苏州也经历了五六任市长了。我当时就说,你们不用找我,你们需要的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,现在你们需要的是城市的保护方案,而且还必须把运河清理干净。于是我告诉他们,当苏州的水变干净了,我就会回来。这个要求当时其实很高,就好像我有意拒绝似的。我已经过世的儿子贝定中就为苏州的城市规划做了不少工作,这其中也包括对水质的改善,大概再过5年就能完全洁净,我也算是为这个城市做了一点好事。这个城市有一种很积极的态度,他们很想有一点外来的意见,因为他们有点不知该如何下手。苏州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上,也是当时的主要交通渠道,但多年以来受到了严重的工业污染。京杭大运河又连通苏州纵横的河道。我跟他们说,如果你们不改善水质,这个城市就会衰败,他们对此也默认了。要真正改善河道水质其实很难——他们得从长江引水。”
苏州博物馆 总平面图
东北角紧邻拙政园,东侧为忠王府
新苏州博物馆在古城中心,紧邻拙政园。拙政园是苏州城里最大的园林,占地约13英亩(5.3公顷),由1513年隐退的明代大臣王献臣和著名艺术家文征明共同兴建。1997年,包括拙政园在内的四个苏州园林典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“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”。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评价为“苏州古典园林是一个由水、石、植物和建筑等基本元素组成的微观世界。入选的拙政园、留园、网师园和环秀山庄正是苏州园林的典范,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。”2000年,又有几处较小的景点被补录入名录,包括原为贝家所有的狮子林。“狮子林建于元朝1342年由高僧天如禅师的弟子为他所建,初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。因园中有竹林,且竹下多怪石,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,故名‘狮子林’。到了17世纪,狮子林从寺院分离出来,广受文人墨客青睐;1918年由商人购得,并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捐给政府。”而当年的这个商人,就是贝聿铭的叔祖父——“颜料大王”贝润生。
苏州狮子林
贝氏家族在苏州的历史已超过600个年头了,可想而知,贝聿铭在古城中心的这个作品对他一定有着非凡的意义。贝聿铭如是说,“我觉得苏州博物馆是个文脉主义建筑。
夜幕下的苏州博物馆
当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脉。在这个项目上,我有机会将历史古迹融入21世纪的背景里,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。
从池塘中心看博物馆主体
其实在中国经济爆炸性发展日益威胁到古城时,贝聿铭全家一直在参与苏州历史景点的保护和发展。据贝聿铭说,他已经过世的儿子贝定中(1945-2003)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,他就积极参与到了1996年的“苏州,为新的中国塑造一座古城”项目里,贝聿铭写道,“在新千年里,最重要的挑战就是,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爆炸性现代工业化浪潮里,如何保护中国的历史名城。而这也正是我请定中为老家苏州解决的问题。他和易道(EDAW)公司的同事一起,为苏州最敏感的区域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,目标是在保持和强调苏州历史特点的同时,找到古城区的重建和复兴之路。而这套方案不仅可以在全中国、甚至可以在全世界的历史古城推广。然而,和所有其他计划一样,这其中最重要的在于有没有将其执行到底的政治意愿和管理能力。不过这并不是说计划不能有任何变通,而是随着情况不断改变,计划上可以有相应调整。重要的是将一个计划从一而终贯彻下去的长期决心。”在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对于相关政策贯彻的研究方面,贝聿铭一家一直都有参与,这并不仅仅是贝聿铭对自己故土的回报,更显示了他对于历史重要性的坚实信仰。贝聿铭自己承认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重建和复兴的模糊含义,但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设计会与古城的风格相冲突。贝聿铭对于历史的偏重并不是他对现代主义的背叛,而是再一次反映了他对现代建筑和历史传统之间联系的探索。格罗皮乌斯“白板理论”和勒·柯布西耶有名的“瓦赞计划”( Plan Voison, 1925 )可能并不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,而贝聿铭则在他的“退休后”项目里接受了这个挑战——探索文化的精髓,在他的故土中国,甚至之后在遥远的中东,他都遵循了这一原则。贝聿铭的作品里,不论是在卢浮宫,还是在苏州或多哈,都有一种延续性,而这种延续性绝不仅仅是纯风格上的。
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时候,贝聿铭显而易见地是受到了周围的环境,尤其是苏州园林风格的启发
“中国的老建筑所剩不多了。”贝聿铭解释说,“除了诸如紫禁城或佛教寺院,其余的都由人们现在居住的村落和城镇组成。在文化建筑里,园林和房屋是不可分割的一体,在中国做建筑,我不能想象不做园林。庭园和房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,是融为一体的。庭园不能太大,通常都是按照人性化比例设计的。”
从池塘中心看博物馆主体
苏州博物馆也是和中国传统建筑相符的,正如贝聿铭所说,“在中国,大宅子都是用几进庭院来丈量的。家庭是基本的单位,中国人不爱张扬财富,所以筑以高墙。我们祖上的宅子里,花园是用来游玩之用的,有非常简单的黑或者红色的后门,和灰瓦白墙。宅子里是一进又一进的庭院,有把花园建在墙内的传统。”
从池塘中心看博物馆主体
贝聿铭指出,苏州博物馆和他之前在中国的作品有很明显的区别。“苏州博物馆和之前的香山饭店等建筑在三维空间上有所不同。”他说“原来的建筑我用的都是平顶,而苏州博物馆加入了一个‘体量化解方案’,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变化。”
虽然在屋顶的设计上加入了斜坡,但基本的设计还是精心组合的直线型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多哈艺术博物馆的主结构,虽然在苏州博物馆里规模较小,用料也有所不同。
博物馆中心花园的茶亭
在中心花园的茶亭里,你可以看到中国式的斜顶与贝聿铭“体量化解方案”里精心设计的角度互相呼应。
大池塘与茶亭
在苏州博物馆里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池塘。“水是非常重要的,”贝聿铭说“中式园林包括三个主要要素——水、石和植物。草坪并不是一个中式概念,中式园林也不是像西式花园一样用来做运动的。人们习惯在园林里闲庭信步,流连忘返。小孩子们可以在里面探险玩耍——小时候,我就很喜欢在家里的园子里捉迷藏。作为一个博物馆来说,我们不想让人们游荡到院外,而是想把他们留在园中。博物馆里的茶亭是游客的偏爱,开馆后就属这个茶亭和紫藤园最受人欢迎。”
苏州博物馆里到处充溢着对中式传统的借鉴,贝聿铭提到的紫藤园就是一个例子。“紫藤园设计的很中国
苏州博物馆庭园
六棱窗框景朝向院中的竹林
精心挑选的树木给馆内花园增添了一丝雅致
中国人经常谈论传统、传承、家庭、祖先……博物馆一旁的大宅子(忠王府)里有一个庭院,院子里有一株紫藤,是当年著名才子文征明亲手所栽。园丁允许我修剪,再将修剪的部分嫁接到原树上,最后把剩下的部分都剪掉,只留下最初嫁接的部分作主干。不论要花多少工夫,只要中国人喜欢这个点子,就会采纳它。以后,这里会被称为‘文征明园’,以此吸引游人。”文征明是拙政园的设计师,也是当时苏州城的名人。贝解释说,“苏州虽然离上海只有五六十英里(80-97公里),不过和上海比起来,还很传统,很保守。很多人还活在明清时那种理想的生活里,那是苏州的黄金时代,直到今天提到当年的大画家大诗人,苏州人还如数家珍。”
池塘背景是由贝聿铭设计的石艺墙
贝谈到自家原来的狮子林时说,“狮子林原是元代由道士所建的,随着时间流逝,风格也变得衰败,于是我的叔祖父就做了一些改变。他从附近的太湖寻来了石头,开始了他们所说的‘种石’。也就是将精心挑选的石灰岩放在水中15-20年,让它被水侵蚀。他们会在石头上挖出洞,让它继续被侵蚀,直到呈现美丽的造型,这种苏州很典型的岩石是人为形成的。这些石头是园林中重要的一部分,它们好似雕塑一样,从元朝起,文人墨客就开始打点石园,不过现在却没人做了。
苏州博物馆灰、白色调
贝聿铭会在祖居六百多年的苏州寻找历史似乎是顺理成章的,不过苏州博物馆不仅仅是个偶然的机会,而是他多年来的追求,即找到一种现代建筑语言,既可以吸引大众,又可以和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精髓相连。
尽管博物馆里的一些线条、颜色和选材具有苏州园林的固有风格,但贝聿铭想在苏州寻觅的,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,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。
这种寻觅也贯穿了他所有创作的始终。虽然要架设这样的桥梁并不是很多建筑师力所能及的,但是苏州博物馆体现了这其中可以做出的成就以及还需要做的努力。
苏州博物馆主入口
2003年,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在旧馆里公开展出,访客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。展出的7天之内,有1000多名市民前来参观,参与投票的421位中,93%的人表示赞同新馆的设计,只有4%的人投了反对票,而且多是由于选址的问题。
苏州博物馆 总体布局
苏州与博物馆占地107,000平方英尺(10,000平方米),总楼面面积为183,000平方英尺(17,000平方米),除了展览区域外,还有32,291平方英尺(3,000平方米)的公共设施区域,包括报告厅、多功能厅、博物馆商店和茶室。
苏州博物馆主大厅室内
苏州博物馆池塘与茶亭
池塘上有两个人行步道和一间茶亭。坐落在八边形小岛上的茶亭和英格兰的奥尔亭有几分相似。入口东翼是现代艺术展馆、紫藤园、茶馆和图书馆。左侧西翼则是两个传统的艺术馆,用于展出虎丘塔藏品、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、墓葬文物、明代学者的书斋,以及纺织品。西翼二楼的展览馆是吴门书画。地下还设有一个报告厅。
连接东西翼楼的通廊
连接东西翼楼的通廊
苏州博物馆 展品
苏州博物馆 展品
苏州博物馆 展品
苏州狮子林
苏州博物馆和贝家以前的“狮子林”相去不远,而后者可以说是贝聿铭创作灵感的源泉。和贝聿铭大部分的建筑一样,博物馆里也充满了圆形大门和几何图形的设计。由于古城规划方面的限定,博物馆规模不大,但贝对细节的微妙处理,比如文征明的紫藤园,和历史环境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。
通往上层的楼梯和水墙
通往上层的楼梯和水墙
贝聿铭在苏州
正如奥尔亭的客户特萨·凯撒克在2006年苏州博物馆开幕式时为英国媒体写下的报道中所称,“这个伟大的华人建筑大师重建了他的家族失落的精髓,用到的却是他独特的现代语汇。在苏州博物馆里,波光粼粼的美丽池水被刷白的建筑群环绕,这些建筑有低低的灰顶和飞檐。倒映于水中的是一面白墙衬托下的巨石排列成的画景。一座现代风格的小亭架于水上,还缀有石桥和高大的竹林。整个博物馆隐于银杏松柳相映成趣的庭园中。”
文章源于【建筑艺术音乐】
内容仅作为交流学习,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